鼠形多瘤齒獸類化石F·primaevus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

时间:2025-11-02 17:16:52 来源:泣下如雨網 作者:阜陽市
一群未成年和成年Filikomys primaevus在地穴中簇擁在一起,遠處地麵上一群鴨嘴龍在遊蕩。
一群未成年和成年Filikomys primaevus在地穴中簇擁在一起,遠處地麵上一群鴨嘴龍在遊蕩。(Credit: Misaki Ouchida
Filikomys primaevus複原圖
Filikomys primaevus複原圖(Credit: Misaki Ouchida
鼠形多瘤齒獸類化石F·primaevus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
鼠形多瘤齒獸類化石F·primaevus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(Credit: Luke Weaver
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據科技日報(張夢然):英國《自然·生態與演化》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,美國科學家團隊報道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。科學家們發現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——鼠形多瘤齒獸類的化石樣本,其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,提示了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為了。
所謂社群行為,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。動物組成的永久性社群,都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範,還有明確的分工和組織。社群的維係依賴於合作互利的關係,成員行為的相互協調還需要有效的“溝通”機製。一般來講,都需要出現個體之間不同的等級、成員間相互依賴互動頻繁、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協作分工、成員有歸屬感等基本特點。
雖然現在的大量胎盤哺乳動物都有社群行為,但卵生和有袋類哺乳動物社群性相對缺乏,這讓研究人員一直相信哺乳動物的祖先過著獨居生活,直到恐龍在約6600萬年前滅絕以後才有所改變。
此次,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盧卡斯·威孚及其同事描述了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小型哺乳動物沉積骨骼,這些骨骼來自埋葬在一起的多個跨代個體,時間可追溯至晚白堊世。這些骨架代表了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,作者將其命名為“F·primaevus”。
研究人員表示,這個屬名來自希臘文,意思是友好的或親切的,形容科學家們從這些化石中解讀到的行為。“F. primaevus”物種的腿部特別強壯,很適合掘洞,這讓它們能組成最多5名個體的跨代挖洞組。根據現存掘穴社群哺乳動物(如兔)的行為,研究團隊認為化石中的個體與它們有親緣關係。
研究人員總結表示,這些化石提供的證據可以表明,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了。
相關報道:古代鼠形化石揭示哺乳動物的早期社群行為
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據Nature自然科研:《自然-生態與演化》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,化石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,該發現提示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了。
雖然今天的大量胎盤哺乳動物都有社群行為,但卵生和有袋類哺乳動物社群性的相對缺乏,讓研究人員一直相信哺乳動物的祖先過著獨居生活,直到恐龍在約6600萬年前滅絕以後才有所改變。
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Lucas Weaver和同事描述了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小型哺乳動物骨骼沉積,這些骨骼來自埋葬在一起的多個跨代個體,時間可追溯至晚白堊世。這些骨架代表了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,作者將其命名為Filikomys primaevus。這個屬名來自希臘文filikós,意思是友好的或親切的,形容作者從這些化石中解讀到的行為。F.primaevus腿部強壯,很適合掘洞,這讓它們能組成最多5名個體的跨代挖洞組。根據現存掘穴社群哺乳動物(如兔)的行為,作者認為化石中的個體與它們有親緣關係。
作者總結道,這些化石提供的證據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了。

(责任编辑:門頭溝區)

推荐内容